2024年04月25日

农历:甲辰(龙)年 三月月十七日

当前节气:谷雨后

离下个节气:立夏,还有10天。

二十四节气
热门文章 更多>>
・  秋分
・  白露
・  立夏
・  小雪
・  立春
・  清明
・  大雪
・  小寒
・  大暑
・  小满
二十四节气 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> 二十四节气 -> 立秋 -> 详细信息
立秋
发布时间:2022-05-08  阅读:1849次  字号:   批注功能:
立秋(Autumn Begins)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每年公历8月7-9日左右,视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为立秋节气。到了立秋,梧桐树开始落叶,因此有“落叶知秋”的成语。从文字角度来看,“秋”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。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天即将来临。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,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立秋又称交秋,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。立秋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,收获季节到了。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



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。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
初候,凉风至【《礼记》作盲风至】。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。温变而凉气始肃也。《周语》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。

二候,白露降。大雨之后,清凉风来,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,尚未凝珠,故曰白露降,示秋金之白色也。

三候,寒蝉鸣。寒蝉,《尔雅》曰寒螿蝉,小而青紫者;马氏曰物生于暑者,其声变之矣。

民间习惯把它作为秋季的开始。事实上从气候来看,“立秋”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,时值末伏前后,只是气温由升向降的转折期。有时还会感到“秋后一伏热死人”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说。一般是白昼气温高,而夜晚却比较凉爽,又有“立秋凉风至”、“立秋一日,水冷三分”之说。中部地区早稻成熟,进人收割期。立秋前后,华北地区则抓紧播种大白菜。农谚有:“立秋处暑地起忙,收了早稻种杂粮”,“立秋无雨甚堪忧,万物从来一半收”,“棉花立了秋,高矮一齐揪”等等。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卷二十称:“立秋之日,男女咸戴揪叶,以应时序,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,扑插鬓边,或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。”嵌有“立秋”二字的对联有:
  立乃迎时对旻序;
  秋以为令有余欢。
  盛德生金鹤警立;
  商素落叶虫鸣秋。
  《楹联续话》卷三载,清嘉庆进士刘嗣缩的夫人卒于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初七日(1818.8.8,七夕节,是日立秋)。齐彦槐撰挽联云:
  河汉隔双星,可是仙家好离别;
  梧桐飘一叶,若为词客助诗怀。
  李瀚章为文华殿大学士、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之兄,生于清道光元年七月初八日(1821.8.5,距立秋还有三天)。五十寿辰时正官湖广总督,曾国藩撰贺联云:
  七月诞生,郭汾阳曾见织女;
  八州作督,陶长沙亦为部民。
  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四日(1872.8.7,是日立秋),又有贺李瀚章寿联云:
  华祝集群仙,先庚三日,后庚三日;
  棣辉联上相,南斗一星,北斗一星。
  “棣辉”,棠棣之华。指兄弟。“上相”,指寿主之弟、官居“上相”的李鸿章。

气候特点

日间天气仍然炎热,而清晨和晚间的空气已经开始稍稍凉爽。
由於降雨量比之前减少了,所以温度有时甚至会比小暑或大暑更高。

生活养生妙法


秋天对应的臟腑為肺,肺在志為悲,悲忧伤肺,故此注意保持,内心寧静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以适态秋天容平之气。
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阳收阴长,暑热仍未尽,故穿衣不宜太多,避免影响身体对转季的适应力,因而感冒。

节气与民俗

牛郎织女七夕相会  七月立秋,处暑两节气中,有七月七日的七夕节,人们期盼就能在此夜,在晴空中望见牛郎、织女相会。

  而渊源所自则是古来的民间传说,将银河旁两颗明亮的一等星神话化:说成一对恋人因恋爱而怠於工作,被罚分居银河两岸,就只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流传,非借此劝农劝织,勉励世间儿女既要爱情,也要工作。这一浪漫而消艳的故事结合星辰信仰,有人称為七夕情人节。

  七夕有乞巧的仪式,在月下设香案,备针线、瓜果、鲜花之类,向牛郎、织女双星乞巧。七夕在台湾也是七娘妈诞辰,称為「七娘妈生」。七娘妈就是七星娘娘,為护佑儿童的守护神。

节气与种植

北方:乌豆、白豆、大葱、大豆、芹菜、花椰菜、甘蓝
中部:茄子、番茄、芹菜、芥兰菜、甘薯
南方:芥菜、甘蓝、玉蜀黍、甘薯、菴瓜、越瓜
上一篇:大暑
下一篇:处暑
关注我们
微信小程序

微信公众账号
网站首页 民俗文化 风水知识 灵签文化 周公解梦 相学知识 四柱八字
Copyright © 2021-2022 周易文化网-易玄阁 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| 手机版 | 周易文化网-易玄阁 | 闽ICP备16024510号-3
本站纯属个人爱好所建知识分享网站,部分文字图片素材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我们,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将其删除,对你造成的不便敬请原谅!
联系QQ:2221303761 邮箱:2221303761@qq.com